萧克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战将,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。他创作的长篇红色小说《浴血罗霄》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,他还是一位诗人,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里,写下许多慷慨激昂的诗篇。
将军本色是诗人,诗人本色重性情。在萧克的老家湖南郴州,当地干部群众对萧克清正廉洁、重情重义、关心支持家乡教育文化事业有着深深的记忆。
一
1981年,萧克带着深情奔赴湖南嘉禾。他回溯当年从家乡走出的革命之路,从福建漳平、汀州,经过江西瑞金、崇义,进入湖南后,沿着汝城、宜章、临武,最终到了嘉禾。
一路上,他特意去祭拜了原红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的墓,听说一起战斗、参加领导湘南暴动的陈东日烈士还有一个女儿,他立刻绕道前往探望,回忆往昔。跟他一起战斗过的人,他都要去看看。人在看人,人不在就看亲属子女,没有亲属子女,就看他们的房子。
萧克的侄孙萧化文今年77岁,对42年前萧克回乡的情景历历在目。在嘉禾县招待所,萧克同赶来接他的家属倾心交谈,特意交代第二天回小街田村,吃饭就吃瓜麻糊(又称南瓜糊),不准杀鸡,不准砍肉,不准买鱼,不准打酒。到侄儿家时,萧克和亲人一边吃瓜麻糊、红薯和油茶水,一边同家人说:“为什么瓜麻糊不能忘?吃瓜麻糊长大的忘了瓜麻糊就叫忘本。”在看望故乡亲人后,萧克有感而发,写下《还乡吟》:离家半纪经百战,至今耄耋始还乡。全村老小倾家出,季子归来无锦裳。
除了老家亲人,曾经的老师和战友也让萧克念念不忘。1923年秋,16岁的萧克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(嘉禾县一中前身),校长李崇本听说萧克交不起学费,安排他替学校刻蜡版、印讲义,靠这份补助继续学业。萧克准备前往广州投身革命,李崇本十分赞同,称赞他有“鸿鹄之志”,准许他不参加毕业考试就可以走,为他提前准备毕业证书,还慷慨借给他7块大洋做路费。红军时期,萧克化名“武毅”给李崇本写过几封信,不料被国民党当局查获,李崇本因此多次遭传讯,不能在嘉禾立足,只好逃往他乡。
萧克后来深情地说:“我常常想,要是没有李崇本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帮助,我就不能到广东,也不能及时参加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。人生路程漫长,充满变数。关键时刻,先生们帮助了我,终身难忘啊!”
这次回嘉禾,萧克得知李崇本的弟弟李崇禄还在嘉禾,当即就找到李崇禄,一起回忆甲师的往事,回忆李崇本校长。1988年,萧克再次回到嘉禾,参加烈士纪念塔的揭幕仪式。百忙中,萧克又把李崇禄和李崇本的儿子李昌勋请到嘉禾宾馆,一起就餐,合影留念。
受家庭教育和李崇本等人的影响,萧克心系文教事业,一直牵挂着家乡的教育事业。1956年,小街田小学的红领巾们联名给萧克写信,报告他们的学习情况,也说到校舍年久失修存在危险。随后,萧克从北京给红领巾们回信,汇寄600元给学校维修校舍。1996年,在萧克的关怀下,小街田筹资建起一栋三层的教学楼,萧老亲笔题写校名:“小街田希望小学”。教学楼落成、新学校开学之日,萧克从北京去信祝贺,赠给学校八个大字:“兴学育才,强国之本。”
二
在湖南,嘉禾民歌和桑植民歌是两颗艺术明珠。民间传说嘉禾歌仙罗四姐到广西找刘三姐对歌,三天三夜不分输赢。萧克曾经回忆说,“我的母亲、伯娘、婶娘、姑姑、姐姐都是喜歌堂里的歌手歌头,我是听嘉禾民歌长大的。”谈到嘉禾民歌,萧克念念不忘“梭镖营”的故事。
1928年,湘南起义期间,萧克担任宜章碕石独立营副营长,营里有个铁工组,专门修造梭镖大刀和土枪,铁工组的铁工都是嘉禾人,负责的雷细崽、雷三崽兄弟是离小街田村不远的田岗头村人,当时他们想放下铁锤,背梭镖去杀敌人。萧克用嘉禾流传的民歌《打铁歌》去教育打铁人:“早打铁,晚打铁,铁匠天生不信邪,打出梭镖和大刀,要放豺狼虎豹血。”萧克以歌引歌,把铁工组的人都带动起来一起唱。唱完了,萧克又说:“嘉禾人是打铁的,嘉禾人也应该是铁打的。铁了这颗心,安心在铁工组,打造更多的梭镖,打倒更多土豪劣绅。”
不久,独立营撤出宜章,向东登上五盖山。望着浩浩荡荡的农民大军旌旗猎猎,梭镖如林直插云天,萧克豪情万丈地吟出了气势如虹的《登骑田岭》:农奴聚义起烽烟,晃晃梭镖刺远天。莫谓湘南陬五岭,骑田岭上瞩中原。
曾经的“梭镖营”上井冈山后成为革命一支劲旅,嘉禾铁匠也秉承“铁打的”精神,走南闯北,如今创造“有工厂的地方就有嘉禾铸造”的传奇,成就一支“铸造湘军”。
对于在郴州孕育形成的昆曲别支——“湘昆”,萧克也有着特别的情怀。
1981年回乡,萧克访问郴州湘昆剧团。“湘昆发掘第一人”李沥青在所著的《湘昆往事》一书中,详细记录了萧克这段经历。当时观看了四个折子戏,终场,萧克接见全体演员,说了很多鼓励的话。他还亲笔写了一首五言绝句《题赠郴州湘昆剧团》:昆曲兰花艳,湘昆别一枝。几阵严霜后,亭亭发英姿。
自那次看戏后,萧克见到湖南省委、郴州地委领导,都替湘昆说话,要他们特别重视,扶持湘昆。萧克的支持激励着一代代湘昆人。近年来,湘昆剧团发掘、整理和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,折子戏100多折,并多次进京、赴海外演出,使湘昆成为推介郴州、宣传湖南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。新编湘昆大戏《乌石记》讲述唐代名相刘瞻在多地为官,夫妇俩始终保存着数枚乌石,以石自励保持清廉初心的动人故事,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。
三
萧克对家乡文化事业慷慨支持,对家人亲属则严格约束,不准他们搞特殊,提出了“三不准”:老家房子不准重新装修;自己去世后不准大操大办;家人不准随便伸手向国家要钱、要照顾。
萧克的侄孙萧石英7岁时被萧克接到北京,共同生活了10年,在萧克家风的熏陶下长大。1957年,萧石英转学回嘉禾务农。虽然生活清贫,但萧石英没想过向政府提任何要求。“三爷爷不准的!他说过:‘我参加革命是为中国四万万同胞,不是为了你们。因此,我严格禁止你打着我的招牌,向党和政府要这个要那个。’”
萧克的侄孙萧化文是嘉禾县水泥厂的一名职工,曾请求萧克帮助找份更好的工作,被直接拒绝。1979年,萧化文因公受伤,当地医院无法治疗。萧克得知后让他到北京治疗。原本想多休养几天的萧化文,出院当天就被萧克“赶”回了嘉禾。萧化文回忆说:“当时三爷爷对我说,回家后马上就要上班,因为你治好了,现在国家还很困难,你这个年纪就要学会为国分忧。”
为了纪念萧克将军的高风亮节,2023年嘉禾县决定筹建萧克生平事迹陈列室。萧克的孙子萧云松向嘉禾县赠送了陪伴将军多年的《辞海》,萧克在书中题写:“一九四九年冬,第四野战军向两广进军,四野前敌指挥所进至衡阳,在此地指挥大军南进,是年十一月,在一个书店获得此书。已经四十年了,书皮面已破,与小孙云松一起修补,继续使用,今后能用多久就用多久。”
萧克将军的廉洁作风不仅印在亲人的心中,也深深影响了故乡的政风民风。
小街田村地处山旮旯,解决吃水难问题一直是全村人最大的愿望。2021年5月,郴州市纪委监委驻袁家镇小街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。工作队一边积极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立项,一边到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,通过多方努力,顺利实现了自来水进村。如今小街田村积极盘活山地资源,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同时,集体流转土地800余亩发展绿色产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为加快嘉禾红色旅游发展,小街田村全面推进村内文物保护修缮和红色美丽乡村建设。如今,萧克故居已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、省青少年教育基地、郴州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,每年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。
(史训杰 陈庆林 湖南省郴州市纪委监委供稿)